“4G來了,我的3G怎么速度降下來了”
“5G來了,4G的速度感覺變慢了”
又到了移動通信服務升級換代的時候,同樣的時間點,同樣的疑惑,同樣的抱怨在網上傳播開來。5G服務才剛剛起步,關于4G降速的說法突然間不脛而走,甚至還有所謂運營商內部微信群的聊天記錄被貼出來,要對用戶主動限速。
對于上述輿情,運營商也迅速作出了回應。據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道,三大運營商都給出了否定的回答,并指出了網速減慢可能的原因,比如信號穩定性、套餐使用達到上限被限速,手機需要重啟等等。另外,還有運營商表示,4G不但不會降速,反而會提速。
這樣的回應,就能完全打消消費者的疑慮嗎?恐怕很難。雖然三大運營商提供的是標準的服務,但具體到每個用戶身上或者同一個用戶使用的不同時段,其服務體驗也可能有很大差異,即便是少數用戶對服務不滿意,也會通過輿論效應而擴大為普遍存在的情況。對運營商來說,不斷被公眾否定或許也會感到憋屈,認為這是用戶一直以來的成見,看不到他們有多努力。
既是固有成見,必是經年之功。智能手機時代,用戶普遍存在兩大焦慮:“電量焦慮”和“流量焦慮”。相比電量焦慮的低經濟成本,流量焦慮是一個更難應付的問題,而且這種焦慮由來已久:從3G時代以兆單位的月流量,到如今以G為單位的流量,從最 開始二三十元的套餐,到現在動輒上百元的套餐,消費者的直觀感受是話費的總支出在增加,但流量不夠用的矛盾一直存在;10年來,漫游費、流量清零、攜號轉網難于上青天等套路竟然成了行規,要不是來自國務院層面的雷霆手段,用戶不知還要為不合理的收費買多少年的單。
5G已至,流量焦慮將更加突出。5G時代,高清視頻、云服務和物聯網等應用的爆發,意味著流量消耗將上升到新的數量級。從目前運營商公布的5G體驗套餐來看,190元/100G已經成為起步門檻,遠遠超過現有資費標準。盡管這有5G建設初期成本較高的客觀因素,但對用戶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支出,新的套餐資費很可能就是他們對于未來的預期支出。面對高價5G套餐和4G降速的言論,用戶想不焦慮都難。
對運營商而言,就沒有辦法解決用戶的流量焦慮,為自己正名嗎?當然不是。
運營商應當盡力消除信息不對稱。現代社會分工很細,專業化很強,移動通信服務恰恰又是技術含量最高的行業之一,運營商和用戶之間天然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。泛泛的簡單回應不能不會解決問題,反倒會產生負面效果,而讓用戶充分了解產品的定價邏輯、技術特點、甚至成本利潤等,則有助于提升用戶的認同感。
以5G體驗套餐為例,國內5G套餐的價格只相當于韓國的60%,美國的40%,但這樣的數據還不足以說服用戶,中國的四大運營商(廣電也獲得牌照)還必須綜合考慮5G頻譜成本(中國免費,國外運營商要花高價競拍)、居民收入水平、運營成本等得出5G資費的合理性,并將這種合理性的結論用通俗的表達方式傳達給用戶。
運營商應少點套路,多點真誠。運營商的套路,不只是被取消的漫游費、流量清零上,還體現在服務的細節上。筆者所在的運營商,開發了自己的APP,也有短信提示等服務,但筆者仍然會由于一時疏忽,遇到流量大幅超標賬單暴增的情況。如果要對流量進行日常控制,只能是打開手機設置或者手機管理類APP進行操作,但這樣操作的難點在于,運營商的套餐區分了高峰和非高峰,周末和非周末,第三方軟件無法與之完全匹配。實際上,這樣的流量控制模式是運營商非常容易辦到的,但他們并沒有提供這樣的服務。如果運營商是真誠地站在用戶的角度設計產品,用戶的支出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,認同度同樣會大幅提升。
“為長者折枝,語人曰我不能,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。”用戶的流量焦慮實則是信任問題,運營商不是沒有方法與用戶達成信任關系,而是長期選擇性的忽略。和4G時代收入幾乎來自C端用戶不同,5G將為運營商開拓出更為龐大的B端市場,對于C端用戶依賴度的降低,給運營商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去找到和用戶利益最佳的平衡點,希望他們能利用好這個機會。
來源:每日經濟新聞